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伴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僵硬与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有外周关节炎、肌腱端病、眼炎及其他关节外表现。中药治疗AS具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现将近年AS的中药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共6个,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11月,根据Cochrane Hand book 5.3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710例患者,试验组354例,对照组356例。Meta分析显示:①针刺vs常规治疗[RR=1.36,95%CI(1.18,1.57),Z=4.34,P0.0001]、针刺+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RR=1.31,95%CI(1.14,1.50),Z=3.77,P=0.0002],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②针刺vs常规治疗[MD=-2.36,95%CI(-4.20,-0.53),Z=2.53,P=0.01]、针刺+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MD=-1.61,95%CI(-2.06,-1.16),Z=7.01,P0.00001],在改善疼痛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针刺或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更优,适于临床采纳应用。但考虑到纳入文献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佐证并提升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防治脊柱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8例择期脊柱手术患者,按中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84例。对照组男39例,女45例;年龄30~65 (53.83±9.17)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级37例,Ⅱ级47例。试验组男39例,女45例;年龄30~65(54.08±9.00)岁;ASA分级:Ⅰ级32例,Ⅱ级52例。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前给予穴位贴敷,贴敷剂贴于患者的中脘穴、双侧内关穴上持续6 h;24 h后更换,连续贴敷2 d。试验组贴敷剂的药物处方为姜半夏、生姜及丁香;对照组贴敷剂与试验组药物贴在外观及气味上做到最大程度的一致性,成分为面粉及具有10%试验药物浓度的辅料。经第3方采用R3.6.1 Rstudio软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24~48 h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和恶心呕吐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前、术后24和48 h的SF-12简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恶心呕吐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及恶心呕吐程度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和48 h的SF-12简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DCA管理方法在脊柱专科健康教育路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8月~12月本院脊柱专科(试验组)及其他骨伤科(对照组)的护士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新健康教育路径表模式和原健康教育表模式,两组的病种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记录两组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护士健康知识掌握率、住院患者健康宣教达标率、患者总体满意率,并评价新健康教育路径表的应用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护士对健康知识掌握率均达到100%,健康宣教知识知晓率达96.95%,总体满意率达97.56%.试验组的4项评价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方法可用于对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是对健康教育路径持续改进的依据和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以结扎双侧髂内动脉所致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为动物模型,经过给药后,通过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动脉压(ICP)、海绵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表达、内皮细胞数量以及蛋白激酶G(PKG)的表达变化来评价槲皮素对A-ED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经治疗后,槲皮素、西地那非组均能提高ICP,槲皮素组与模型组ICP有显著差异(P0.05);槲皮素组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槲皮素组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极显著(P0.01);西地那非能提高蛋白激酶(PKG)表达水平,槲皮素组对蛋白激酶G的表达未见影响。结论:槲皮素能明显改善因缺血缺氧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碍大鼠勃起功能。可能通过减少内皮细胞凋亡、改善e NOS表达,以及NOS酶的活性来改善A-ED模型的勃起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 ,于2009年3-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 823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信息,进行连续3年的登记观察。采用SMOTE过抽样算法平衡数据,基于决策树模型筛选与骨质疏松症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结果本研究选择C4.5算法作为预测模型建立工具。首先筛选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由于样本量较小,在节点的设置中采用交叉验证,Mode选用Expert,修剪纯度设为75,采用全局修剪。根据此生长和修剪规则,所建立分类树模型共包括5层,共19个结点,共筛选出6个解释变量。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骨密度、目眩、肉类、生产次数、视物模糊和乏力。经过逐层各影响因素的分类,最终骨折人群比例占13%。对该预测模型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226-0.9211)。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北京、上海人口学特征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